2025年9月25日星期四

第十五章——论安全运营的本质(导言)

 安全运营的本质是深化职能和连接模块化分工。

既安全运营(SOC)走向安全运营(SecOps)的一个过程。


————Micropoor


先抛结论

安全运营的本质,在于“深化职能”和“连接模块化分工”。这一观点既可解释,为什么传统的安全运营中心(SOC)正在向强调跨部门融合的 SecOps(Security + Operations)转变:只有把安全职能做得更专业、更纵深、更敏捷,同时将各业务与开发、运维、运营模块有效衔接,才能在高速变化的风险环境里实现真正的韧性与敏捷。

为论述我以上抛出的本质,我分别从管理学、经济学和哲学三个领域,分别引述三个领域核心代表思想、方法论述,以“跨领域交叉科学”帮助我们理解“安全运营”的深层逻辑与其本质。

一、管理学:从专业深耕到跨部门联动

1.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原文摘录:“The principal object of management should be to secure the maximum prosperity for the employer, coupled with the maximum prosperity for each employee.”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1911)

泰勒表面说的是“最大程度地兼顾企业和员工的繁荣”,背后指向的是一种以科学和专业化分工来提升效率的思路。对安全运营而言,“深化职能”就是要把每个安全岗位(如威胁情报、漏洞分析、应急响应等)都细化并标准化,避免混乱与重复劳动,从而达到“最大效率”。在 SOC 模式里,这个理念往往体现为集中化管理、流程化响应,让安全团队拥有清晰的专业定位。

然而,在现代企业环境下,安全已不再是单线流程。即便团队专业化程度很高,也需要与业务、运维人员一起共同决策。若安全团队依旧单打独斗,很可能在风险爆发或需求变更时,错失“第一时间”,导致处置迟缓或脱节。

2. 韦伯“科层制”理论

原文摘录:“In the fully developed bureaucracy, there is the principle of fixed official jurisdictions, which are ordered by rules, that is, by laws or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1922, trans. 1978)

用“科层制”来形容一种层级分明、权责明确的组织结构。对于安全运营中心(SOC)来说,这样的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指令传达顺畅、避免职能重叠。然而,在数字化业务冲刺的时代,仅有清晰的层级可能还不够——过于严密的层级,反而会让跨部门协同变得迟缓。

因此,“深化职能”固然需要专业和明确的分工,但更要在科层体制之上,加入一种灵活的“连接”机制,打破部门壁垒。这就像迈向 SecOps 的过程中,安全职能不能只是遵循“我管我自己”,而要学会深入业务端、开发端、运维端以及各种业务模块形成模块化分工,并建立灵活对接渠道,确保信息和决策能及时流通。

二、经济学:分工与交易成本

1. 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

原文摘录:“The division of labour, so far as it can be introduced, occasions, in every art, a proportionable increase of the productive powers of labour.”

——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斯密强调了“劳动分工”带来生产力提升。对安全领域来说,分工能让团队在威胁情报、漏洞管理、风险评估等各方面更具专业水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深化职能”。

然而,一旦分工过于割裂、缺乏“连接”,团队内部或跨部门之间就会出现信息壁垒,导致安全运营与业务运营相互脱节。因此,斯密原本关于“分工提升效率”的逻辑,也让我们再次思考:要想持续放大这种效率,就得有相应的机制来弥补分工带来的沟通与协调难题

2. 科斯(Coase)“交易成本”理论

原文摘录:“It is the cost of using the price mechanism which is taken into account, i.e. the cost of discovering what the relevant prices are, and so on.”

——Ronald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1937)

“交易成本”并不仅限于市场中的买卖,还包含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平衡等隐性支出。把这个理论应用到安全运营的场景下,假设传统 SOC 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接口,或流程缺失,就会让“协调安全需求和业务需求”变得成本高昂,甚至出现多头扯皮、信息延误等现象。

因此,模块化分工和跨部门“连接”,就像给企业内部的“安全交易”降了价,让安全工作能与其他业务模块更快地互通有无。转向 SecOps 本质上是一场降低内部交易成本的改革:提前把安全要素嵌入到运维、开发乃至产品设计,让安全与业务的对接更加自然,也让专业分工的优势在无缝协作中得以放大

三、哲学:风险社会、责任伦理、权力—知识

1.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

原文摘录:“In the risk society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wealth is systematically accompanied by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risks.”

——Ulrich Beck,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1986)

在现代社会,财富增长与风险发生几乎是同步的。数字化时代的企业,如果只顾业务创新与发展,往往容易忽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正如安全领域常见的情形:业务迭代猛、上线速度快,却没给安全留出充分准备时间。

深化职能意味着安全部门要更专业、更具前瞻性地识别风险,而“连接模块化分工”则保证安全与业务一起构建“共同防线”。这也符合贝克的思路:当风险变得共同化且无法被单个部门“私有化”时,就必须从组织整体出发,让不同功能模块共同承担起防御的责任。

2. 汉斯·约纳斯“责任伦理”

原文摘录:“Act so that the effects of your action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permanence of genuine human life.”

——Hans Jonas, 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 (1979)

“责任伦理”剑指对于未来的潜在影响,我们不能只凭眼前利益来评估。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若仅看短期收益,而忽略深层次的安全威胁,后果可能会破坏长期发展的基础。

SecOps 提前介入业务流程,就是把“安全责任”前置化。安全团队不再只是“事后响应”,而是在业务需求阶段就提出风险建议;同时,运维、开发人员也对安全后果承担一部分责任。这就要求企业建立“模块化但又相互连接”的架构,每个部门既保持专业,又相互协同,才能真正把“责任”落到实处。

3. 米歇尔·福柯“权利—知识”

原文摘录:“Power is not an institution, and not a structure; neither is it a certain strength we are endowed with; it is the name that one attributes to a complex strategical situation in a particular society.”

——Michel Foucault, Power/Knowledge (1980)

掌握信息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掌握责任。安全团队通常会收集海量日志、威胁情报,而如果这些信息只存在于安全部门的小圈子里,就会变成一种“单向的权力”。

模块化分工与连接,让其他部门也能接触、理解和运用这份安全信息,把“安全知识”扩散到更广的业务范围。安全团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审查者”,而成为与业务并肩作战的伙伴。这不仅提高了整体应对风险的能力,也避免安全团队因为信息垄断而产生“闭门造车”、或对业务缺乏同理心等问题。

四、从 SOC 到 SecOps:当深化职能遇上模块化分工

通过上述三个交叉学科的原典,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从 SOC 到 SecOps 的内在驱动力:

管理学启示

专业化、层级化、连接化能保证效率,但在当今复杂的环境中,必须在保持“专业深耕”的同时,为跨部门联动提供灵活机制。

经济学启示

分工能带来效率,但需警惕内部交易成本的增加。安全运营要想最大化地发挥价值,就要在组织里建立更顺畅的“接口”和更协同的“流转”,让安全需求和业务需求自然对接。

哲学启示

要从整体视角看待不可测的威胁;责任伦理意味着要对未来后果负责,安全必须前置;而“责任—知识”再一次警示,安全信息应当在组织中被合理分配和使用,而不是被某个团队垄断。

把这些综合在一起,“深化职能”就是让安全团队对自身职责做更深入、系统的专业拓展;“连接模块化分工”则是让安全不再只是一个垂直结构,而是主动伸出触角,与业务、开发、运营、数据、运维、合规、法务等部门进行横向协作。SecOps 之所以被视为下一阶段的主流趋势,正是由于它强调把安全要素提前融入业务的全流程(开发、测试、部署、运维等),并在跨团队的模块化架构里保持信息共享与责任共担。

五、结语

从 SOC 到 SecOps 的演进,不是简单的“名词替换”,而是在管理方式、经济考量和哲学反思上都做了深层次的改变。借用以上原文思想,我们更能体会到“深化职能”和“连接模块化分工”是如何共同支撑了安全运营的新高度:

专业化(深化职能):遵循泰勒式的科学分工与韦伯式的职能清晰,让安全能力不断迭代升级,以应对复杂威胁;

协同化(连接模块化分工):借鉴斯密、科斯的分工与交易成本理论,在企业内部推行更加敏捷的模块化架构,降低沟通与协调的障碍;

责任化(风险治理):用贝克、约纳斯的观点提醒自己,要对未来的隐患负责,并把安全信息与决策权“共享”到全组织(福柯的“权力—知识”),避免安全成为封闭的孤岛。

当企业在这三个层面都能建立新的共识和实践,就可以更有把握地将 SOC 演化 SecOps,将安全运营变成一套真正动态、前置且具备高度整合能力的具备韧性的安全体系。

最后我想起了Jonas 的一句话:“Act so that the effects of your action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permanence of genuine human life.”

我也许可以略作转译:让安全运营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既是对当下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